?  本文與大家分享我總結過去認真研究多個案例最后得出得出的一套實用的方法論,這個方法論在我的事業(yè)上幫助特別的大,在工作結果上取得許多不錯的成就。不管是做哪些項目,方法論都能貫通運用。   這篇文章,主要講了以下幾點:   研究對手的正確思路是怎么樣的?如何找到其他更多類似的對手信息?研究對手應該把精力主要放在哪里?通過研究對手我們應該得到什么?我記得接到第一份工作面試邀請就是要做一個競品分析,于是我去花了很大精力去搜索和報名課程為了快速了解如何做競品分析研究對手,但是一直都會陷入為了分析而分析的死循環(huán)中。   我總結了過去存在的問題:   分析對手的方方面面都過于大而全容易出現(xiàn)主觀因素的分析評判,沒有客觀數(shù)據(jù)支撐過于套用模式化的分析僅停留在分析層面,無法為下一步落地執(zhí)行提供方向這是很大部分人現(xiàn)存的共性問題,比如很多人做出來產品不懂得如何推廣和開展工作,甚至看著別人做自己也瞎跟著做,花費了很大的精力卻得不到好的回報。   為什么要研究對手?   “模仿”是成功的最快的捷徑。   研究競爭對手的好處在于清楚掌握對手的精力都花在哪里?他為什么會成功?我們該如何模仿學習并超越他。   接下來與大家分享我總結過去認真研究多個案例最后得出得出的一套實用的方法論,這個方法論在我的事業(yè)上幫助特別的大,在工作結果上取得許多不錯的成就。不管是做哪些項目,方法論都能貫通運用。   一、總體思路   總結一句話就是:研究、模仿、超越。   我們研究競爭對手,并不是為了了解他最后得到的數(shù)據(jù)結果,最重要的是通過研究對手,你要清晰的知道你要花精力投入哪些工作,才能取得不錯的回報。   對手主要花精力在什么地方?怎么做的?取得什么樣的成績?我們該如何才能跟上對手的腳步,如何學習他的模式?乃至創(chuàng)新超越他。   二、清楚研究目的和對象   首先你需要對自己研究對手是為什么的理由要很清晰,是為了新產品上市營銷?更新迭代?具體工作等等;另外必須清楚知道你要研究的對象是誰?   首先你要非常清楚你的研究目的是為什么。為了新產品上市營銷?更新迭代?或者更具體的某項工作效率的提升方法?那么要從研究哪些對象入手?   有的行業(yè)存在業(yè)界聞名的龍頭企業(yè),但不一定是研究對象,要與自己實際情況相結合,目前我存在哪塊地方薄弱,誰做得好我就研究誰。如果不知道研究對象該怎么辦?   可以這樣做:   (1)確定研究關鍵詞   比如我的研究目的是研究業(yè)內多少家做逆向分析的公司產品的技術優(yōu)勢和營銷渠道去優(yōu)化我們的方案。那么可以以針對受眾領域或者運用技術的關鍵詞為切入方向,看前3頁(30)名,如果一家公司內容、產品做得好那么可以通過業(yè)界知名度來了解的。  ?。?)搜索并除掉大平臺的搜索結果   在得到許多的信息時候,要分辨出哪些是無效或者與自己研究目的不相關的信息并過濾。比如我找到的有存在大型平臺網站的信息,大型平臺網站有大量的外鏈,也就是有太多人為此平臺做了流量引進,平臺自身流量很高,不一定是這個對手的真正實力,因此需要排除。  ?。?)篩選   如果你找到10家競爭對手,其實還有很多家是你的對手,那么如何找到類似的競爭對手呢?   比如借用工具:這是一個研究網站概況的分析工具,能夠查出類似的網站信息。   混進行業(yè)群溝通   我會進入一些專業(yè)的主流的論壇、互動性較高的社群中了解大家評價高的一些對手信息比如QQ的搜索功能就很強大,能搜索按地區(qū)分類等篩選功能。   找到前30名后,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研究目的進行篩選與橫向對比,最后選出如15名、5名等重點研究對象,開始深入的研究分析。   三、研究對手的策略   研究是為了摸清競爭對手的底細,那么策略就是從你想具體研究對手某點的歷史發(fā)展歷程入手:   最早是什么時候開始的?發(fā)生了什么變化?他獲得什么成績?他做了什么內容?內容主要來源自哪里?成績的主要收益來自哪里?營銷渠道和推廣方式是什么?最受客戶歡迎或者批評的內容是什么?結合自身情況,我該如何學習?現(xiàn)在我會以www.hexagonmetrology.com.cn 為例研究他是如何做的。   我會對網站的綜合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如域名、服務器注冊時間、網站收錄情況、收錄數(shù)量、權重,網站的流量評估、網站的主要來源、網站的主要推廣(獲取的外鏈有哪些?)、競爭對手網站的歷史變化情況、關鍵詞排名設置、社交流量等數(shù)據(jù)類的分析。   (1)網站的域名/服務器注冊時間   主要是了解基本信息,和開始時間之后的競爭對手的變化情況(歷史)與我們現(xiàn)階段情況是否值得學習。利用工具查詢,如可以用whois來查詢:https://whois.net/或者https://whois.aliyun.com/  ?。?)了解網站的收錄情況——知曉業(yè)界知名度   分析步驟:   看總體的網站數(shù)據(jù)分析總體流量趨勢大不大用戶平均訪問他網站的時間(越長越好)頁面訪問數(shù)量(看的頁面越多、粘性越強)跳出率(越低越好)   如該網站主要是以百度收錄和搜狗收錄為重心,正好一個是百度收錄權威最大,因此絕大多數(shù)人搜索相關詞條時候能夠匹配它得到流量,搜狗則是做移動端如微信的搜索,因為360管家和瀏覽器的性質,國內絕大多數(shù)pc電腦都安裝了360,因此pc端的外鏈都以360為主。   那么我們在做內容的渠道投放的主要精力就可以以360和搜狗為主,然后百度做好收錄情況方便用戶搜索得到更多我們的信息。   (3)網站的流量評估與主要的流量來源——分析出對手的占比都在哪里發(fā)力   分析流量什么內容?比如你分析了競爭對手,你發(fā)現(xiàn)這個行業(yè)的主要流量來自SNS,數(shù)據(jù)告訴你的就是你的發(fā)力點就是在SNS在,而不是SEO上,花時間在SNS比SEO的回報同等時間更大,   接下來知道主要流量在SNS上,還要看SNS上到底哪個平臺給對方奉獻最大的流量,是facebook還是WeChat等等。   如果是facebook那么就把更多的精力花在上面去模仿他們的套路,用戶的參與度是怎么樣、怎么互動?那我就可以學習他的方式和我的客戶互動。   對手最火的內容是什么?原因在哪里?我們如何學習?   1)比如我現(xiàn)在要分析對手網站的主要推廣,使用工具ahrefs插件   網站的推廣渠道   推廣類型   做推廣的方式   我會先了解他在哪些渠道做了推廣,以什么樣的方式做推廣,推廣的效果怎么樣?渠道的質量如何?   如圖所示,該對手主要以花費精力在垂直行業(yè)門戶網站、國家學術學會網站、產業(yè)展覽會、技術交流論壇、采購供應網為主,還可以繼續(xù)去研究這些渠道的用戶質量如何,這能給自己一個明確的方向。   分析誰給對手做了推廣,帶來流量。這個流量主/平臺的質量怎么樣?是否也可以和他一樣做?   給他帶來流量的渠道總覽   給他帶來最多流量的渠道排名   某個渠道的信息   如圖我可以看到一些大平臺如1688、頭條、中國科學網等具有大量搜索量的平臺為對手鋪了渠道,還可以了解哪些平臺給他做了多少的外鏈,如圖國際金屬加工網給對手做了接近10000的鏈接,當平臺用戶搜索的時候就能夠了解到該網站。我們也可以反推回去去了解流量主的內容,通過競爭對手來研究流量主,我們是否也有機會去做。  ?。?)分析對手最火的內容是什么?最受用戶使用和關注的方面,分析出哪些是最受歡迎或者議論最多的   分析目的:知道最火的內容后,可以去模仿他的類型、受歡迎的內容,使用方式等等,把精力花在最有回報的付出上面。   如我使用的工具去分析對手最火的內容:   客戶點擊量最多的頁面   點擊量最多的頁面內容   熱門點擊頁面內容的推廣方式   我們通過研究對手最火的頁面,去了解他極具競爭力的內容是如何做的,如果是網站來說就是他的內容文案,排版布局,用戶評價等。還可以利用反推法去了解他最火的內容都做了哪些渠道的推廣,從中學習模仿他的做法,花精力做最高效的事情。  ?。?)分析用戶最關注的內容   用戶最關注的與熱門不一定相同,熱門是用戶關注最多的內容,而現(xiàn)在是分析出哪些是對手花精力最多的方式。   如被用戶分享最多的內容,你可以研究他是如何規(guī)劃的,如何獲得流量,而且找到好的內容之后,你也可以利用反推法去和他做一樣的方式,看哪些人做了推廣鏈接,你也可以進行合作規(guī)劃。   花精力最多的推廣方式總覽   花精力最多的推廣方式的詳情   四、總結   研究目的就是摸清想要做的方向,首先知道自己的精力應該花在什么地方。   從哪些地方重點分析?他的歷史變化情況是怎么樣的?做了什么樣的內容?分別是哪些人給他做了流量,以什么樣的方式做?我們如何學習?這些人是誰?背景怎么樣?誰帶來的效益或者流量高,我們該怎么做?對手花最多精力在哪些方面,又做了什么樣的方式推廣?我們如何借鑒?用戶評價最多的、分享最多的內容是什么?最受歡迎或者差評的內容是怎么做的?又是誰對此做了推廣?我們如何學習或者改進?最重要的就是通過研究輸出你的結論和落地方案,從研究到模仿再到超越。   這個方法論的使用不僅僅能夠調研市場、產品,還可以用于選擇合作伙伴甚至一個項目的研究,那么就需要分析他的數(shù)據(jù)真實性,查數(shù)據(jù)轉換量,需要不斷的靈活變通。   上面是我總結的心得,一套實用的研究方法。當然遇到具體的情況要具體分析,仍然有千萬種方式能夠解決,我相信只要抓準方向把精力花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就離成功更近了一步!   共勉!   本文由 @曹大大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